最近发现了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作者阿·爱德华·纽顿(1864-1940)是美国最著名的藏书家之一,专攻首版善本书的收藏。他的故事被收录在《大西洋月刊》的文章中,后来集结成书于1918年出版。译者是台湾的陈建铭,他因翻译《查令十字街84号》而广受好评,之后又陆续翻译了一系列与藏书相关的作品。
这本书讲述了纽顿如何收集善本书,追寻名著手稿的艰辛,以及他在收集过程中遇到的文坛逸事。书中的内容让人想起马未都先生在百家讲坛上讲的古玩淘宝趣事,既有捡漏后的暗自窃喜,也有一见倾心却因囊中羞涩不可得的失落。书中还提到了同时代其他藏书家的传奇故事,比如毕业于哈佛并与父亲一起遇难于泰坦尼克号的二十七岁年轻收藏家哈·埃·威德纳,真是让人扼腕叹息。
这本书让我对藏书家这个群体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让我对书的热爱更加深厚。纽顿式的藏书家,他们的乐趣不仅仅在于最终收集到的书籍,更在于整个收集过程中的故事和经历。每一本书都有其曲折复杂的来历,包括书籍本身的版本、装帧,书籍的转手流浪,以及寻书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和运气。
书中有两段特别让我喜欢:
“西方式的Book-collecting,尤其是纽顿所属的这一支,是动态的。最大乐趣不只在结果,更在过程。动手动脚上天下地找书,好不容易一本一本将书“聚”来,每一本书都有其曲折复杂的来历。这来历中有书籍本身的版本、装帧,有书的转手流浪,还有寻书人孜孜不倦的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经验,以及“蓦然回首,那书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运气际遇。过程制造故事,故事才带来乐趣。”
“他们爱书的外观形式,爱书的时间痕迹,爱书的流浪过程,爱书的价格波动,爱书的交易纪录。换句话说,他们爱一般人认为不重要的部分。他们几乎都是“见小不见大”的奇种异类,不是对别人不重视的书籍形式细节着迷沉醉,他们不会成为Book-Collector.”
这本书让我对藏书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手中的每一本书。近一段时间,估计我都会沉迷于这个主题的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