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晒书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习俗,是一种有效的文献保护方法,在当今社会又衍生出“分享”的含义,是进行知识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形式。
“农历六七月间,中华大地从南向北渐次开展拜书、品书、祭书、咏书等活动。渐渐地,这项源自书籍保存保护的活动,与士人的雅集雅趣、政府的文化事业紧密结合,形成醇厚的晒书传统与制度。”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崇介绍,从2019年开始,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扩展了传统晒书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赋予其更多向大众展示、阅读、推广古籍的功能。
9月27日,“声流金石 纸落云烟”——2025年山东省藏书大会暨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在山东济宁曲阜孔子博物馆开幕,“鲁壁重光:唐宋元珍贵古籍特展”与“阅读的风景——藏书票文化的艺术世界”两个展览同期开展。这正是宣传古籍保护理念,推动珍贵古籍走进大众的具体实践。
“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孔子博物馆致力于新时代馆藏古籍的保护、研究和活化利用。如今,两个重要展览开展,将古人的晒书传统与当代的分享理念相结合,让古籍和文物‘活’在当下,‘典’亮世界。”孔子博物馆副馆长杨金泉说。
其中,“鲁壁重光:唐宋元珍贵古籍特展”汇聚孔子博物馆、山东省图书馆、山东博物馆等多家公藏机构和私藏家的130件珍稀典籍与文物,涵盖多元版本形态,集中反映中国书籍史从写本时代走向印刷术繁荣的历程,《皇朝仕学规范》《周易本义集成》《韦苏州集》等宋元刻本尤为珍贵。
“展览以‘鲁壁’为喻,意指所展出的唐宋元珍本的价值与意义堪比昔日孔壁之藏。我们希望通过展览与研究让沉睡于深阁中的古籍珍宝再次绽放光芒。”展览策展人之一、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翁连溪说,观众可以通过展览直观领略古籍的非凡之美,近距离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共同见证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荣耀。
山东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不断推动古籍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工作。目前,全省收藏古籍约12万部、近200万册,966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4家单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9064部古籍入选省级珍贵古籍名录,年均数字化古籍35万以上筒子叶。
该活动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济宁市政府主办。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宋喜群、冯帆)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宋喜群、冯帆
责编:邢妍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