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隔壁的邻居是位老夫子,每年小暑他都要把家里的书搬出来晒,还念念有词地说“与尔同销万古愁”“人生得意须尽欢”。晒书时,他或坐在树荫下,或躺在屋内的凉床上,扇着扇子,听蝉鸣蛐蛐叫。
他指着他晒的书籍对我说:“书真好,里面有久远的人,美好的事,可以知晓一切,古往今来,天上人间。”他说话的情态,如今常浮现在我眼前。
因为他,我知道了晒衣曝书是小暑民俗。小暑时节,正值农历六月,阳光灿烂,人们把家里的衣物、被褥、书籍搬出来晾晒后,杀菌消毒,避免虫蛀。老夫子说“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暑天养生,以心静为最佳,淡然处之,意绪舒畅,气血和缓。
正如民谚所云,“小暑夏安,晒书晒衣”,古人爱惜纸质书籍,选择小暑晒书画,成了民俗,也成了修身的必做之事。后来,我读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看到其中有一故事,东晋名士郝隆,见邻人皆晒衣被,就跑到太阳底下平躺着,掀起衣服,把肚皮对着太阳晒。旁人不解,问他干什么?他说,晒书!那人问他,书在哪儿?他说,四书五经,全在我肚子里。此说,是文人轶事,虽为笑谈,也有佳趣。因为文人们捧出书籍字画曝晒,民间便有了“蛀书虫”的成语谜面,其谜底为“咬文嚼字”。
还有《蛀书虫与蜘蛛》的寓言,说那蛀书虫,从书里爬出来,碰上一只蜘蛛说:“我是世界上最大的学问家,钻进书里把每页书、每个字都吞到肚子里,年复一年,学问多多。”蜘蛛羡慕问:“我怎样才能成为学问家呢?”蛀书虫趾高气扬道:“当然得学我的样了,钻进书里,咬文嚼字,吃书喽!”蜘蛛想了想说:“按照你的理论,我把你吃掉,不就成了最大的学问家?”蜘蛛说完,扑上去把蛀书虫吃了。此寓言,说得妙趣横生,讽刺蛀书虫愚蠢,只会夸夸其谈,是个冒牌学者。
相传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取经回国,过河时不慎把经文浸湿,上苍为他们师徒不辞劳苦的精神所感动,特意赐了一个大晴天,让他们把经卷晒干,这一天正是六月初六。因这好天气是上天所赐,故得名天贶节。后来,寺院的经书也在这天翻检出来曝晒。民间有“六月六,猫狗俗”,就连小猫小狗,都沾了天贶节的光。我想,传说也是笃信践行,因现实需求而作出了总结评述,那小暑时节,包括六月六,经过了黄梅天,收藏的东西确易霉潮,太阳又好,取出来晒一晒,大有必要,古称“晒伏”。据说,古代皇宫内定,此日为皇帝晒龙袍之日,有民谚为证:“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
小暑“曝书”习俗,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年历史了。《穆天子传》中记载:“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陵。”汉唐时,曝书逐渐形成制度,北宋形成了独特的馆阁翰院文人的曝书集会,在这一天,文人士大夫们晒书时,相互参观,品鉴学习。据说,自古的晒衣之俗延至魏晋时,成为豪门富室炫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瞧不起这种作风,他看见富豪邻居在架上搭满了绫罗绸缎,阮咸故意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高高地挂晒。有人问他何故,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此话说得智慧,不能免俗是假,“聊复尔耳”,是说姑且如此而已,说的是讽刺,是文人的风骨,像书香一样,充满精神气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