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玉海樓響起金石聲 古籍“晒”出現代溫度

广告也精彩

白手套輕撫明抄本,拓包敲擊古爵紋路,數字屏映照古籍頁……9月23日,在溫州瑞安玉海樓,一場以“聲流金石 紙落雲煙”為主題的中華傳統晒書大會城市主場活動(瑞安)在此啟幕。這座擁有137年歷史的藏書樓迎來全國各地的古籍專家、藏書家和文化學者,共同見証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生動實踐。

一場與歷史對話的晒書大會,讓中華文脈在墨香與科技中綿延。

百年藏书楼,再现“晒”书传统

瑞安玉海樓,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孫衣言創建,位列“浙江四大藏書樓”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裡不僅是藏書之所,更是一處集典籍收藏、文化教育、學術研究於一體的文化殿堂。

晒書,源自農歷七月初七翻晒藏書的古老傳統,最初為防蠹護書,后逐漸演變為中國獨特的書籍文化。2019年起,國家圖書館倡議發起全國性晒書活動,至今已連續舉辦七屆。

百年玉海樓響起金石聲 古籍“晒”出現代溫度

100多年前,先賢孫詒讓曾在此晾晒書籍,借陽光驅除蠹虫以護典籍。多年后,人們重續這一傳統——集中展示玉海樓的珍貴藏書,通過專家解讀、讀者互動,讓沉寂的古籍“走”進現代生活。

“一座如玉般珍貴、如海般浩瀚的玉海樓,足以使其在中國文化史、藏書史上獨樹一幟。”國家圖書館黨委副書記王曉東如是評價。

瑞安的文脈傳承,離不開玉海樓孫氏三代。他們收藏鄉邦文獻、創辦詒善祠塾、校印《永嘉叢書》、編纂《溫州經籍志》,推動地方圖書館建設,成為晚清至民國時期浙學傳承與地方文獻整理的標杆。

選擇玉海樓作為今年全國晒書大會的主場之一,既是對先賢的致敬,也是對浙學文脈的接續。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廳副廳長徐曉認為:“讓古籍回歸其歷史語境,可謂相得益彰。”

典籍共享,学者成“晒书人”

晒書分享是此次大會的核心環節。多位專家學者化身“晒享人”,帶領大家深入了解典籍背后的歷史時空。

現場,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教授傅杰戴著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捧出《習學記言序目》明抄本,難掩興奮:“這是我人生的高光時刻!”這部永嘉學派代表人物葉適的晚年學術札記,系統闡釋了“經世致用”思想。現場參觀者圍攏過來,或細品文獻內容,或與專家、典籍合影,定格這份文化相遇的珍貴瞬間。

北京大學教授王余光分享的是玉海樓第三代傳人孫孟晉的稿本《瑞安孫氏玉海樓出品答問》。“這部稿本雖非古籍,卻僅此一份。它是1936年玉海樓參與‘浙江省文獻展覽會’時,孫孟晉為展品提供系統說明的專用文稿。”王余光說,晒書大會在玉海樓舉行,既能讓青少年了解藏書傳承與閱讀傳統,更能引導大家體會紙質書籍的獨特價值。

中國古籍保護協會顧問張本義帶來了金石學名著《兩浙金石志》。“當時官府督造的品質堪稱典范。它是浙江省域內歷代金石學發展和學術特點的代表作。”張本義表示,“如今看到瑞安對文化的重視,正是對文化遺產最好的守護。”

技艺复活,金石“会说话”

此次活動打破傳統“晒書”的局限,在文化傳承上實現雙向突破:首次完整展出孫詒讓相關館藏原書,並以金石為主題,再現古老技藝。

“一張宣紙鋪展,一瓶墨汁靜置,拓包輕敲慢抹間,金石器物上的文字、紋路便清晰印在紙上——這就是金石傳拓技藝的神奇之處。”現場,西安金石學會會長孫大為演示了全形拓技藝。

現場還展示了石刻、高浮雕拓等傳統技藝,以及軟襯拓片的專業保存方法。瑞安翠陰洞石刻群金石拓片和“瑞安木活字”非遺作品的展示,更讓展品貼近本土文化脈絡。

觀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從“看”文化到“懂”文化,親身體驗金石文化的魅力。

数字归藏,“书阁一体”赓续文脉

為保護文物,玉海樓留存古籍已移交瑞安市博物館保管,部分古籍被浙江大學圖書館、浙江圖書館、溫州市圖書館等機構珍藏。此次活動簽約的“數字歸藏,書閣一體”項目,讓玉海樓數字資源“回家”成為現實。

“數字回歸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對歷史文脈的守護。”瑞安市圖書館館長王曉東表示。項目涵蓋玉海樓原藏古籍善本、地方文獻等數千冊珍貴資源,通過高清掃描與元數據標引,讀者可在玉海樓數字閱覽屏上沉浸式查閱原版古籍。

這種“書閣一體”不僅是物理空間的結合,更是文化場景的重構。數字技術打破時空限制,卻保留了藏書樓的精神內核,讓讀者跨越百年感受文化在場的力量。

晒享點前,參觀者細細察看著每一本珍貴典籍﹔庭院內,金石傳拓技藝吸引孩童好奇目光。

玉海樓的飛檐下,古籍不再只是庫房中的文物,而是可觸、可感、可傳承的文化血脈。

這場晒書大會,晒的不僅是書,更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生機。

(責編:葉賓得、王麗瑋)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