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晒”文化概述
“晒”字已然成为当今网络时代的流行语。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普及,人们纷纷沉浸在刷朋友圈的乐趣中。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现代人的生活常态,那无疑是“晒”。无论是晒美食、饮品,还是晒休闲方式,甚至是晒心情、晒生活琐事,无所不“晒”。有趣的是,这种“晒”文化并非现代人的专利,许多古人同样热衷于此。“晒”字内涵丰富,其原始意义即是在阳光下晾晒或取暖。
◉ 晒书与晒物的习俗
在古代,晒书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古代将七月七日晒书晒物作为习俗,起初为晒经书驱虫,渐成展示学识财富的机会。每逢农历七月七日,我国民间有晒书晒物的习俗,这源于东汉时期《四民月令》中的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古人在这一天将衣物和书籍置于阳光下,旨在驱虫防蛀。然而,晒书的过程也成为了他们展示学识与财富的机会。唐代时,晒书之风更为盛行,朝廷甚至将七月七日定为“晒书节”,举办“晒书会”,以此奖励文人雅士。
在此期间,文人们不仅有机会整理藏书、温习旧学,还能让书籍沐浴阳光,免受虫蛀之害。晒书时,他们还会进行其他活动,如配制药草,这从杜牧的“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和陆游的“约束蛮童收药富,催呼稚子晒书忙”等诗句中可见一斑。当然,晒书时也有文人因自责和痛惜而感慨万千,如清人孙枝蔚在《七夕忆内》中所写的“遥怜弄针妇,空嫁晒书人”,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 晒衣风俗与社会反响
古书中记载,古人晒裘、晒衣的行为,同样体现了“晒”字的原始意义。例如,《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自《韦氏月录》便提到:“七月七日晒曝革裘,无虫。”这里的革裘,即皮衣,并非平民百姓所能轻易拥有,而是豪门贵族的专属。古代贵族以晒衣展示财富和地位,平民亦参与其中。在《晋书•阮咸传》中,描绘了一幅七夕晒衣的场景:阮氏家族的富豪们纷纷展示华贵衣物,庭院中流光溢彩,炫目耀人。然而,清贫的阮咸却以竹篙挑起一件粗布短裤,戏言自己“未能免俗,聊复尔耳”。这一举动,颇有些类似于今天人们以“炫穷”的方式对抗“炫富”的行为。
此外,汉武帝时期在太掖池旁设有专门的晒衣阁,供宫女们七夕晒衣之用。唐朝皇帝也沿袭了这一传统,如宋•蔡确在《失调名•七夕》中所描绘的:“骊山宫中看乞巧,太液池边收曝衣。”由此可见,无论平民还是皇帝,都对晒衣这一活动情有独钟。晒衣不仅是生活习俗,也是显示生活品质和社会地位的方式,甚至成为炫耀与解构炫耀的文化行为。
◉ 诗文中的“晒”艺术
随着社会的演变与进步,古代“晒”字的内涵逐渐丰富与多元化。它不仅指将珍稀物品或独特技能展示于人,与人共赏、交流,更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社交方式。尽管古人无法借助现代的网络与手机进行“晒”活动,但他们却巧妙地运用诗文等载体,将“晒”的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 美食与工资的分享
现代人热衷于“晒”美食,然而这一爱好并非现代人的专利,古代人同样对此情有独钟。古代文人对美食与工资的展示体现了热爱生活和渴望被关注的欲望。唐代诗圣杜甫在品尝了美味的鲂鱼后,创作了《观打鱼歌》,诗中赞叹鲂鱼的肥美,同时也分享了美食带来的饱足与愉悦。宋代苏轼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吃货,他在品尝一位老妇人制作的环饼后,即兴赋诗,将环饼的细腻口感与诱人色泽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晒”美食的行为,不仅展现了人们对美食的热爱,更在无形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白居易可谓是最热衷于“晒工资”的古代诗人之一。在《汉书》中,我们曾目睹西汉东方朔晒工资的窘境,然而真正将“晒工资”推向高潮的,却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在早年担任户曹等小官时,便已颇为自豪地宣称自己“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随着官职的提升,他的薪资也水涨船高。例如,在他35岁官至县尉时,便写下了《观刈麦》,其中透露出的薪资已远超从前。到了37岁获得左拾遗职位时,更是激动地写下:“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
官至太子少傅时,白居易的薪资达到了顶峰。此时的他,月俸百千,位列二品,被朝廷雇为闲职。这样的高薪资与清闲的生活,让后世的苏东坡都为之羡慕不已。白居易对薪资的热爱可见一斑,即便在他临终前,也未能忘记展示自己的薪资单:“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这位铁杆“晒客”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未能割舍对薪资的热爱与分享。
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古人同样热衷于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其中不乏高人雅士。唐代诗人刘禹锡,便以其传世名作《陋室铭》展现了别样的“朋友圈”风采。在这篇仅81字的短文中,他不仅描绘了陋室之静雅,更展示了与鸿儒为伍、琴书相伴的生活情调。刘禹锡的“晒圈”方式可谓巧妙至极,既含蓄又不失高雅,堪称古人的“晒圈”典范。
